2)第294章 求婚(二合一)_大明星从龙套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艺片票房惨淡,才是大部分华语文艺片面临的发行困境:资金限制,映前很难见到有效宣传;采用全国大范围上映手法,但又无法做到《白日》《桃姐》《观音山》那样的广告投入

  于是,很多文艺片的境遇是这样:上映后口碑不错但票房很差,发行方“四处叫冤”,媒体跟进报道,但此时影院很难再给太多排片机会。《白日》得益于商业片发行模式,首映当天得到了20%排片比,当日票房1000万的佳绩,保住了在影院的排片地位,为破亿奠定基础。

  反观欧美电影,韦斯·安德森的《布达佩斯大饭店》3月7日在北美小范围上映,即便作品口碑再好,发行方也不敢在《300勇士前传》《天才眼镜狗》等20余部新片上映之际就一下子大范围上映。斯皮尔伯格的《林肯》开画时只有11家影院,单馆8万美元成绩后,才扩大到1775家影院。

  我们不能指望其他华语文艺片能像《白日》一样首周末就票房爆棚。小范围上映节约发行费,根据观众欢迎程度决定加大投入扩大上映范围,将风险降到最低,这样的策略才是更多华语文艺片应该选择的路。钱只能慢慢赚。在一般人看来,《白日焰火》打破了获奖文艺片票房失败的“魔咒”,但它的发行模式却不是每部中小成本文艺片学得来的,因为它用的是商业片的发行模式。

  |柏林金熊奖得主《白日》,在经历20日的放映后票房破亿。对一般国产片而言,如今过亿已非值得弹冠相庆之事,但对一部电影节获奖的文艺片来讲,颇具指标意义。自张艺谋《红高粱》之后,《白日》已创欧洲三大电影节华语获奖片票房第二高,第一高依旧由李安《色,戒》保持的亿。在一般人看来,《白日》打破了获奖文艺片票房失败的“魔咒”,但它的发行模式却不是每部中小成本文艺片学得来的,因为它用的是商业片的发行模式。

  《白日》选在3月21日上映,一方面是借柏林得奖之势“趁热打铁”,所谓“天时”。当然,3月非常适合文艺片“生存”——国产大片少,好莱坞淡季——2011年3月8日《桃姐》上映,最终票房6810万;2010年3月3日《观音山》上映,最终票房6930万。

  《白日》上映时,最有力的对手《极品飞车》已上映两周,而华语片《盗马记》营销投入并不大,得“地利”之势。“人和”就是影片本身的质量了,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内。

  档期选择之外的宣传营销,就更能看出《白日》是用商业片发行模式了。影片本身作者导演气质很重,上映前片方的宣传口径强调犯罪、爱情类型,这两种类型普通观众都比较认可。

  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是,《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e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