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28章 引爆芬兰_财团的诞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,当地最大的一家纸媒《赫尔辛基新闻》的首席记者安妮斯顿接到了一个电话。

  电话中,对方自称是芬兰国民银行的工作人员,给她提供了一条新闻线索:

  德国央行持续提高基准利率,目前德国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达到了5.5%,部分商业银行甚至达到了6%。

  而芬兰银行执行的基准利率仅有1.5%。

  最近很多市民前来银行将手中的芬兰马克兑换成德国马克,然后拿去存入德国的银行。

  敏锐的安妮斯顿意识到这条线索值得继续挖下去,于是安排人开始进行深入了解。

  在全球性的经营活动中,每个国家都会根据本国的经济水平以及通胀预期来进行利率调整,以此来对本国的经济进行调控。

  但因为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,会出现地区性的利率差。

  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,利差并不算什么新鲜事,通过利差来进行套利活动更是如吃饭喝水一般简单。

  但隔行如隔山,尤其是在资讯并不发达的90年代初,在金融从业者眼中再平常不过的套利交易,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了解的人并不多。

  尤其是通过利差进行套利交易还需要考虑到一个汇率变动的问题,一旦汇差大于利差,套利交易反而可能得不偿失。

  所以鲜少有普通人采用利差套利来实现个人财富增值。

  但芬兰这次的情况又不一样。

  芬兰马克采取的是联系汇率制,联系的目标货币就是德国马克。

  在正常情况下,芬兰马克会随着德国马克的波动而波动,相互之间的汇率比价只允许在一个小范围内浮动。

  如果当市场的波动超出允许的范围,芬兰央行就会进行干预,来稳定汇价。

  所以这里面不存在汇差的问题。

  在没有汇差的情况下,通过利差来进行套利交易,那简直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
  了解清楚情况后,安妮斯顿很快就做了一期专题报道。怕被芬兰政府找麻烦,她在专题报道中仅讲述了事实,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任何评价。

  为了让报道更有可信度,她还附上了对一部分已经开始进行利差套利操作的市民的采访。

  于是毫无悬念的,刊载了专题报道的这期报纸卖脱销了。

  原本《赫尔辛基新闻》每期40万份左右的销量,这一期直接加印到了60万份仍然一报难求。

  芬兰总共不到500万的人口,其中至少有60万人看到了这份报道,所形成的舆论效果绝对是核弹级别的。

  大部分芬兰人虽然是第一次听说利差套利这个名词,但专题报道中的解释他们一看就明白了,再仔细思考一番后,很多人恍然大悟。

  原来把钱换成德国马克存到德国的银行,每年的收益要比存在国内高出4%-4.5%。

  “老婆,记得明天去把我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e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