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五十三章:故都的秋_大时代1977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能闲下来,有时间出去逛一下。

  “读者和读者来信怎么办?读者反馈怎么办?工作总得有人干吧?”

  林晓光摇摇头:“鲁迅说过,人要做兴趣的主人,而不要做兴趣的奴隶。我们喜欢文学是因为兴趣,但是当兴趣变成工作和负担,就不再是兴趣,而秋游也是兴趣,所以我们去玩吧。”

  “鲁迅说过这话?我怎么没听说过?”赵子瑜瞪大眼睛。

  “子非鲁迅,安知鲁迅没说呼?”白杨却很感兴趣。

  “别管那么多了,我们去香山。”

  “这样真的好吗?”

  “有想留下的,就让他们留下好了,多给学弟学妹们机会嘛,伟人说过,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。”

  于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。

  周日,他们呼朋唤友去香山,林晓光叫来杨蓝和林晓芸,还有堂哥林卫东,以及常安縣革委会副主任李季成女儿,今年考上民大的李婷。

  赵子瑜也叫来人,她一个堂哥,北航的赵子琦。

  还有林晓光宿舍的几人,杨蓝宿舍的,林晓芸宿舍的,等等,只要想去香山玩的,都一起过去,聚集好多人。

  有不去香山的,有别的打算的,社里也给放假了,只留下自告奋勇留下的人坚守岗位。

  最后,傅徽也听到这个消息,跟着一起过来。

  这么多姐姐,就她一个小女孩,见到她,林晓芸赵子瑜她们喜欢的紧,后来才得知林晓光是她的史地辅导老师,便偷笑不已。

  从香山回来,众人精神为之一振。

  周一过去,周二就是霜降,天气越来越冷,可众人心里一片火热,足足几天的酝酿之后,在这个寂寥悲凉的秋天,《白桦林》火爆整个北平高校圈。

  不管在哪个学校,都能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,或者用口琴吹奏。

  总之,《白桦林》彻底火了。

  与《白桦林》被人传唱的同时,《白桦林》这个故事也被口口相传,《青年文摘》也借着这股风,进入整个北平数万学生的视线。

  以往,北平本地的学生一见面,就说:“吃了吗?您呐!”

  现在碰面,就说:“诶,你听过《白桦林》这歌嘛?忒好听了!”

  与此同时,作词作曲林晓光,也第一次引起广泛注意。

  不过对于邵小兵、邓国庆几人而言,这就不是一个好消息了,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大院子弟,北大中文系新来的这两级学员也就罢了,他们是有真材实料的,清华文学社把五四文学社力压一头,凭什么?

  一个理工科学校,也敢在北大面前大放厥词。

  再说,还是一个从大西北,那个黄土高原出来的土鳖,到北平这个天子脚下四九城,他不装孙子也就罢了,还不老老实实学习,净知道搞事情,这是要作甚?

  真不把他们四九城的大院子弟放在眼里?

  邵小兵打定主意,要给他颜色看看,不是猛龙不过江,四九城这地,是龙得盘着,是虎得卧着。

  “二哥,咱们就眼睁睁看着那孙子耀武扬威?”谢晨阳很是不满。

  “那你有什么办法?”邵小兵皱着眉头。

  “要不我们也写首歌?”邓国庆试探道。

  “你会写?”

  邓国庆顿时不说话了。

  “你们谁会写?”邵小兵又看向旁边几人。

  一个个都不说话了。

  邵小兵看见都躲避他的目光,突然有些失望,这一个个的,关键时候,都特么是草包。

  他叹口气,说道:“算了,本来就没指望你们,去中央音乐学院找个人,我们不会,总有人会吧?”

  “二哥就是厉害,这么快想出法子了。”葛军拍马屁。

  “还待在这里干嘛?做事啊!”邵小兵瞪着他。

  于是这伙人赶紧溜之大吉。

  等人走光,邵小兵烤着火炉,从抽屉里拿出《青年文摘》,翻到其中一页,文学评论栏目,十多个字的标题很是醒目。

  文学性与大众性的冲突:赵树理的选择——林晓光文。

  …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e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