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八十一章 州县二级制_城姬三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白图一路所见,虽然都是老景致、毕竟还没有到荆州,但是也令白图感觉到了郡县制的一些不足……

  一来是乱世之中,对各县的一体性是新的考验;二来是楚国工坊的大量出现,令城池的重要性越来越大,依附于城市的人口激增,并且大县越来越大、小县越来越小;三来……道路的越发便捷,消息也好、政令也好,传递速度与日俱增。

  因此之前的郡县制,显然越发跟不上节奏。

  白图早就在琢磨,新的行政区域划分,并不是一拍脑门,而是借鉴后世的经验。

  只是……白图与历史上的曹操的想法不大相同,甚至截然相反。

  在没有白兔效应的历史上,在彻底取代袁氏、占据北方之后,曹操开始大力推动大九州计划,也就是将大汉的十三州,重新划定为九州。

  而白图所想的,却是类似于宋时的州县二级制……

  宋时的官职,在历史课本里有一个定义词——冗官,也就是官吏体系过于庞大、多余的意思。

  具体地方官制什么样?

  两汉时,地方设立郡、县,郡有太守、县有县令,即便是小县的“县长”,也有极大的实权,所以才有“百里侯”的“昵称”。

  太守更是地方大员,在东汉乱世、刘焉糊弄着灵帝,弄出了州牧制之前,州只是监察单位,刺史并没有实际插手地方事务的权力!

  相比之下,宋代在地方分权、中央集权上,更加迈出了一大步,吸收了唐时的经验……

  地方最小的行政单位依旧是县,不过县之上的“州”,也多是三四县便设一州,北宋时全国二百多个州、一千多个县!

  另外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,则是设立“府”,与“州”平级,但更重视。

  至于州以上的“路”,同样只是监察单位,并且和汉代的“州”相比,宋的“路”看似法理性差不多,但有一个最大的不同——没有最高长官。

  而是被一分为四,负责漕运财政的“转运使”、负责刑狱诉讼的“提刑官”、负责军务的“安抚使”以及负责仓储的“常平使”,理论上就是从四个方面,来监察各州,每位知州要面对四位长官……

  东汉此时人口比北宋远少,但面积比北宋远大,然而郡的数量,却只有北宋的“州”的一半,可见宋时地方已经被砍得七零八落。

  宋代的地方官制冗归冗,但无疑在政治稳定性上,能封建王朝里排的十分靠前,在朝廷收权地方上、地方部门相互牵制上无疑十分达标。

  只是其缺陷也很明显,一方面是“冗官”,另一方面……基层的中小型县,却还要面对官员编制不完整,导致行政能力低下的困局。

  也就是将权力切得够碎,但却并不将中小型县合并,导致末端神经无力,如果说宋的官制臃肿,那大概就是像死肥宅的向心性肥胖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e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