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五章 直觉的含义_剥削好莱坞198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电影,他的夺魂索(Rope),整部电影只有8个镜头,每本胶片之间用黑屏连接,除了中间的一次跳切,整片没有剪一刀。”

  “我的问题是,既然电影能够这样拍,为什么还需要剪辑呢?”

  沃尔特·默齐继续自问自答。

  “原因有两个,一是拍摄的难度,这样拍需要长时间的排练,而且一个地方处理不好,长镜头就要重拍。成本原因,好莱坞选择了剪辑代替长镜头。”

  沃尔特·默齐,继续播放了另一段影片,是库布里克的“2001太空漫游”,开场片段。

  一只类人猿,把一根骨头抛向空中,掉下来的时候变成了一艘长条型的宇宙飞船。

  “另一个原因是,剪辑,可以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,如果我们全部使用希区柯克的方法,那么这样有想象力的叙事,就不能完成。

  人类上百万年的进化历史,就在这一抛,一掉下完成了。你不可能找到比库布里克更简单的表现方法。”

  “这就是剪辑的意义。”

  沃尔特·默齐就像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师,在电影的剪辑,录音,声音编辑等等方面侃侃而谈。

  时而引用贝多芬的交响乐,时而引用莎士比亚的二十四行诗,时而引用东方古老的易经,来解释各种剪辑和声音编辑方法。

  罗纳德听得如痴如醉。

  比如他说电影,更像古典音乐里的贝多芬。贝多芬的音乐一大特点就是引入了动态范围。可以一下子音乐非常响,一下子又很轻。

  就像电影镜头的特写和远景,可以随时切换。这在更古老的巴赫那里,是绝对没有这种上百倍响度的差别对比的。

  又比如说,他讲到电影中配乐的使用,不要提前告诉观众剧情的高潮所在。

  很多为了省事的剪辑师和声音编辑,碰到吓人的事情,就配一段古怪的音乐。碰到高兴,就来一段欢快的。

  但是人物在发现危险之前,你就配上危险的配乐,观众真正看到危险的惊吓之处,就没有这么怕了。因为他们已经被音乐提示:接下来有危险。

  在电影“教父”里,经典的麦克·柯里昂刺杀镜头。沃尔特·默齐就一直保持安静,没有配任何背景音乐。

  直到刺杀完成之后,才配上歌剧的高潮。这样观众的情绪体验才完整。

  “环境音乐是情绪的放大器,而不是发生器。”沃尔特·默齐总结到。

  “说到环境音乐,我认为应该把音乐世界化。”

  世界化(Worldizing)并不是要选用世界上其他国家音乐的意思,而是说电影里的音乐,应该像我们在真实世界里听到的感觉一样,不要直接使用唱片音轨。

  沃尔特·默齐又拿“教父”开场的婚礼戏来举例,因为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看过,除了可怜的罗纳德。

  “婚礼这场戏,在拍摄的时候,我们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e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